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▲ 新竹尖石李崠山

李崠山位於桃園復興與新竹尖石鄉之分界處,H1914m 小百岳 #028,有一等三角點及一等衛星控制點。
山上古堡為 1912 年清代李棟將軍來台為撫蕃而建,後來日軍在此修築堡壘,配備兵力,設置大砲,以監控附近的三光、秀巒、玉峰等泰雅族部落,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,這是個曾經死傷慘重的古戰場。
交通:國道 3 號→關西交流道下接台 3 線→內灣→尖石大橋→錦屏大橋→青蛙石→沿竹 60 縣道 →馬美部落方向→李棟山莊
步行時間:李棟崠山莊登山口→登山步道→古堡→產業道路→登山步道→李棟山莊O型環繞,全長約 3 公里約爬升 400 公尺,走了 3 小時 10 分鐘。

李崠山莊
李棟山莊莊主朱萬鶴先生是海軍陸戰隊退役老榮民,山莊是由老先生從山上撿拾斷木一手建造的,他已獨自在此居住 50 年了,今年高齡 91 歲,除了聽力稍差外身體還相當硬朗,若有機會拜訪李棟山不妨帶些口糧水果和他泡泡茶聊聊天,感受一下那種參雜著淡淡孤寂韻味的茶香。
朱莊主年輕時隨國軍轉戰來台,曾參與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闢,後來又到新竹尖石參與道路工程,而與李崠山結緣,因此選擇在李崠山落腳,獨力建造山莊經營民宿,因當時尚無馬美產業道路,登山客得由宇老走好幾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這裡,因此登李崠山都要安排二天一夜,最多曾有過 100 多名山友同時住宿的記錄,後來道路開通交通便利,登李崠山可一日來回,民宿生意逐漸沒落因而劃下了句點,房舍也就逐漸損壞破舊,閒聊間莊主不斷的說年紀大了無力整修,充滿了無奈。

登山步道由此大門進入,大門有莊主手寫的「莊院無燈等月照,山門不鎖待雲封」對聯,氣勢豪邁 (ps.記得要投入每人 10 元的清潔費喔!事實上這點錢光買茶葉都不夠)。
步道沿途指標非常清楚

觀景台


觀景台旁楓葉
由步道直上,左右為產業道路,不取。
堡壘四壁及稜堡共有 31 個銃眼射口,做為防禦之用。
古堡四壁及陵堡共設射口 (銃眼) 31 個,西北壁根設有儲水槽,壁體下層為鐵絲混凝土夾土壁,厚度達60公分,內側設有扶壁柱,以加強其結構,壁體上層則為砌磚,因長時間的風吹雨打,紅磚已逐漸風化剝落。  

1906 年 (明治 39 年),佐久間左馬太出任第 5 任台灣總督之後,採行強硬政策,欲以武力迫使台灣原住民完全歸順,1907 年起實施五年理蕃政策,新竹廳及桃園廳方面各集結大批軍隊及警察隊,設立隘勇線,逐漸向山區推進,以征討北部泰雅族原住民。
1911 年以新竹廳長為部隊長,編成二千餘人的討伐隊伍,向部落挺進發動猛烈攻擊,雙方在李崠山數度激戰,死傷慘重,日軍警固守李崠山頂,構築砲台工事,並以砲火猛轟山地部落才迫使原住民屈服。
1912 年尖石的其那支 (秀巒)、馬利可灣 (玉峰) 等社原住民因痛恨日人鎮壓,趁颱風夜襲擊警備人員,破壞隘勇線。是年九月日方兵分兩路,左翼隊由李崠山隘勇監督所直下東南方,右翼隊由太田山砲臺直下西南方,以壓制散居馬利可灣溪的原住民部落,並於李崠山頂高地構築堅固砲台。
1913 年 (大正 2 年) 日方更於李崠山頂設立討伐隊司令部,新竹、宜蘭、桃園三方同時進行掃蕩,日本軍警征討期間,在砲火摧殘之下,泰雅族原住民死傷慘重,同年七月「其那支」、「馬利可灣」等社繳械投降,為台灣寫下一頁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。 
四邊形的城堡,長約 28 公尺,寬約 22 公尺,大門設於西北側,門外設一牆堵,以防砲火攻擊大門。(資料來源新竹縣政府)
李崠山 H1914m,小百岳#028,一等三角點,無展望。

李崠山三角點位於古堡內部
李崠山古堡於 2003 年 (民國 92 年) 被新竹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,並以泰雅族語「TAPUNG古堡」登錄為古蹟名稱,現存的古堡是 1912 年所建構的李崠隘勇監督所,歷經百年歲月,古堡的格局大致完整,只是原有堡內的建物及設施都已消失,只剩四周的圍牆佇立於荒煙漫草中,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,上有大正時代巴洛克式的雕飾,雖是軍事堡壘,仍可看見那個年代追求的建築美感。 
大門上方原來有塊佐久間左馬太題字的 "慎守其一" 石匾,如今石匾已不見蹤影了!
大門對面之步道往大混山 (上寫約 90~100 分鐘) 及 內鳥嘴山
氣象局在古堡旁設有雨量偵測系統
回程我們改走產業道路回山莊

產業道路

野生草莓
產業道路會再接回登山步道
山莊前方左邊回到剛來的馬美部落,左邊則是往桃園三光部落,由北橫回台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